今年以来央视不再转播国足一切比赛央视给出的理由是版权方报价?
央视镜头突然对准了乒乓球的跳台,这曾是国足的比赛时间。 2024年9月那纸声明打破四十六年传统——国家电视台宣布停播所有国足赛事,理由是版权方报价"极度畸高"。 球迷圈炸了锅:到底是资本贪婪的收割,还是中国足球跌到连央视都嫌丢人的地步?
那张声明里"极度畸高"四个字带着少见的愤怒。 亚足联开出的单场转播费突破千万人民币,堪比欧洲顶级联赛的价格。 据体育产业内部透露,这个数字比2018年周期飙升了近三倍。 他们算准了央视传统上必转国足的软肋,把中国当成待宰的肥羊。 央视这次却拍案而起,直指这种定价机制已沦为"资本收割工具"。
更残酷的是经济账本。 国足近年成绩滑坡直接反映在收视率上:2024年世界杯预选赛平均收视人数较2018周期暴跌43%。 广告主用脚投票,足球赛事广告投放量同期缩水65%。 央视体育频道负责人私下坦言:"转播国足早就是亏本买卖,但我们扛了这么多年。 "
天价账单摆在面前,扛不住的数字击碎了最后的情怀。 2024年11月17日世预赛,中国队迎战泰国队,央视黄金时段罕见播放着《艺术人生》访谈录。 与此同时,爱奇艺体育端涌入1200万用户,但其中付费观看者仅占35%。 许多球迷被迫在朋友圈求借会员账号,社交平台瞬间刷出四万多条抱怨帖子。 这不过是尴尬体验的开始。
付费平台用技术问题浇灭了球迷的期待。 比赛第63分钟张玉宁头球攻门瞬间,海量弹幕突然在屏幕上定格:"付款9元看国足失误? 我宁愿买两斤排骨! "直播评论区迅速被"退款"表情包刷屏。 更讽刺的是,新媒体平台将国足赛事包装成娱乐秀场:消解比赛严肃性的恶搞段子获得120亿次播放,"审丑经济"浪潮汹涌而起。
电视直播的消失像一面照妖镜。 网络调查显示停播后国足公众形象进一步恶化:78%网友提起国足时首选"失望""愤怒"等负面词汇。 赞助商开启逃离潮,某运动品牌宣布合约到期后将终止合作。 这形成触目惊心的恶性循环:成绩越差,关注越少;关注越少,价值越低;价值越低,投资越萎缩。
亚足联尝到了自己种的苦果。 中国转播权收入原本占亚足联年度总收益的37%,失去央视这个最大流量入口后,市场分析师预估其损失超2亿美元。 亚足联紧急调派特使赴京谈判却被婉拒,转而向中国媒体施压反遭网友群嘲:"自己贪出窟窿还怪别人不接盘? "
转折发生在2025年3月。 国足客战沙特前夜,央视《体育新闻》意外播放了备战训练画面。 次日深夜的转播信号亮起时,收视曲线陡升冲破2300万人次。 这次低调的回归背后是妥协:亚足联接受三年打包采购方案,单场费用降至200万元区间。
不过赛场上的困境仍未破局。 央视镜头重启后首战,国足控球率仅38.6%,终场前狼狈解围的画面在慢镜头里反复播放。 解说员沉默三秒后的叹息透过麦克风传出:"先扛住再说吧……"体育场边记分牌的血红数字记录着比分,0:3的比分就像国足整个生态的缩影。
江南体育平台球迷的愤怒在社交媒体倾泻:"转播费降了有什么用? 球员月薪够我干十年! "而另一群观众直接关机离开。 "央视宁愿播冬奥会录像,也不愿再为破脚背书",资深媒体人的这句评论成为点赞最高的网络热语。
国足大巴驶过天津奥体中心时,外墙上巨幅海报已经换成了CBA球星代言的运动饮料。 场馆工作人员透露,近期足球赛售票率徘徊在40%左右。 这残酷的明示比任何数据都直白:在公众心中,曾经万人空巷的绿茵盛宴,正逐渐变成食之无味的冷饭。
亚足联官网上依然挂着"中国是重要战略市场"的宣言,但2025赛季中超联赛海外版权仅覆盖12国。 资本浪潮退去后露出的是枯竭沙滩,那些曾经被天价合同掩盖的漏洞全部暴露于阳光之下。 央视重开转播按钮更像是按下暂停键,而非解决问题的新开端。
当日,在山东济南举行的2025赛季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第18轮比赛中,山东泰山队主场3比0战胜梅州客家队。7月27日,山东泰山队球员刘洋(中)与梅州客家队球员杨一虎(左)在比赛中拼抢。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江南体育官方...